稻田共生系統是中國南方一種長期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,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養魚,現在還發展了“稻鴨共生”,“蝦稻共生”,“稻鱉共生”等多種形態,這些“共生”養殖模式,無一例外都是利用農業生物自身的特性,用混養的方式,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。一方面能大大降低蟲害,那么水稻生長全過程就不需要再打農藥了,而且養殖的魚蝦鴨排出的糞便又能成為稻子的肥料。另一方面,稻田共生養殖綠色純天然,水產品 味道可口,深愛喜愛。可以實現一水兩用、一地雙收,還可以提高水稻的身價和水產品的質量,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。
《稻鱉共生》是在種植水稻的同時養殖中華鱉的新型種養結合生態模式,中華鱉能攝食水稻蟲害,水稻又能將鱉的殘餌及排泄物作為肥料吸收,同時鱉的活動能清除稻田里的雜草,水稻濕地環境又有利于鱉的隱蔽和生長,互相起到預防蟲害、促進生長的作用。 稻田里養龍蝦是一種先進綠色農業種養模式:蝦為稻除草、松土、增肥,稻為蝦供餌、遮陰、避害,這樣的協作可謂相得益彰。 在小龍蝦生長過程中,不運用化學肥料、農藥,蝦更潔凈、肉質更美味。 而“稻蝦共生”種養模式生產出來的大米,由于不打農藥、不施化肥,米粒飽滿香甜,品質更安全。最終到達綠色種植、生態養殖的效果。 | 稻田養魚種養模式是一個稻魚共生、相互依賴、相互促進的生態種養系統,魚在系統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、減少蟲害的作用,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資源、水面資源、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,發展稻田養魚,對推進科教興農、發展高產、優質、高效農業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。
自然農法,堅持道法自然是為了維護生態的平衡,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,及人類的可持續生存發展。自然農法不會選擇破壞生態平衡的方式方法,例如除草和殺蟲,因其會破壞生態平衡和昆蟲食物鏈平衡。 通過培育土壤,使土壤發揮供養植株的能力,就可以實現免施肥。 | 前期,可以以環保酵素改良土壤,恢復土壤菌種多樣性、去除化學污染殘留。然后通過種草,特別是豆科植物,以草養地,涵養水土。在雜草過高時,割倒就地覆蓋以增加土壤的肥力,實現免施肥。 新階段農業科技工作的方針是: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,實現技術跨越,加速農業由主要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,加速實現農業現代草叢可以和昆蟲互榮共生,種類豐富的草叢為昆蟲多樣性的形成提供了條件。
自然農法作為一種農業生產方式,不通過刻意人為干預,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做事,即道法自然,這與中國道家的哲學觀念相符。 因為化肥、農藥等是化工合成制品,所以自然農法拒絕使用。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,也不施用額外的人畜糞便等肥料,也不除草或犁地。 |